公司新闻
第17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专家议题摘要

发布人:未知    发布时间:2015-05-06

  由我国南方各省市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和港澳地区心血管病专科学院联合主办,岭南心血管病杂志社承办的第17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scc)于2015年4月9-12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本届南方会在继承以往成功的基础上,邀请国内外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莅临讲学,交流心血管病防治和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就,介绍国内外心血管病研究的最新进展,对心血管领域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经验交流,追求学术共识,提高临床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心血管病学的发展。
    本次大会邀请到的心血管病专家有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蒋雄京教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王宏宇教授,上海瑞金医院李燕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内科陈晓平教授等著名学者。分别对于“ABI联合baPWV诊断主动脉狭窄研究中阜外经验”、“年轻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中心动脉压测量的特殊意义”、“应用ABI检测四肢动脉的疗效”、“中心脉压与心血管事件的联系”、“中心动脉压—预测肾病进展新指标”等议题做了精彩的阐述,获得了与会代表的热烈回应。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蒋雄京教授分别就“ABI联合baPWV诊断主动脉狭窄研究中阜外经验”与“年轻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中心动脉压测量的特殊意义”两个议题进行了精彩的深入讲解。

  在“ABI联合baPWV诊断主动脉狭窄研究中阜外经验”议题中,蒋教授讲到,在主动脉狭窄(AS)的诊断中,踝臂指数ABI与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都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阜外医院的临床研究中,连续入选从2010年4月份到2013年4月收治的AS患者(n=56),及同期收治的BLEAS(主动脉狭窄和双下肢动脉狭窄)患者(n=160),通过测定ABI与baPWV,采集到相关的临床资料,同时在同一周内进行动脉血管造影或者CT血管造影。受试者排除掉严重心律失常患者、血栓性脉管炎、雷诺病、明确有下肢坏疽、血管重建术等情况。通过将ABI与baPWV的测量结果与血管造影的结果对比,绘制ROC曲线来判断这两个参数的临床预测价值与准确性,结果发现,ABI数值呈现高敏感性与较高特异性,而baPWV也呈现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这就在临床上面说明了对于判断主动脉狭窄(AS),ABI与baPWV有着较高的临床预测与应用价值。

  同样在“年轻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中心动脉压测量的特殊意义”的研究中,蒋教授提到年轻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sHy)相对于老年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sHe)来说,发病机制并不一样,原因在于心搏出量增加、主动脉硬化或者前臂进行性脉压放大等。对于IsHy患者的用药也有很大的争议,鉴于此,中心动脉血压的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血管的顺应性降低,脉压放大现象并不明显,所以患者肱动脉血压基本能够反应患者的中心动脉血压。对于年轻人这些患者,肱动脉血压无法反应真实的血压水平,由于脉压的放大现象,很多患者容易出现“假性高血压”因此通过测量患者的中心动脉血压便可以很准确的判断和评估患者心功能及心血管事件。

  蒋教授还提到,Karamanoglu等人通过SphygmoCor测量患者的桡动脉和肱动脉脉搏波信号,获得中心动脉血压,而获得的中心动脉血压只比真实的中心动脉血压相差2.4±2.6mmHg,而患者的中心动脉血压与外周动脉血压相差可以达到20.4±2.6mmHg,这就证明了中心动脉血压要更准确反映患者的真实血压水平。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王宏宇教授做了“应用ABI检测四肢动脉的疗效”议题的阐述,通过介绍ABI检测的发展,从宏观方面介绍了其趋势与必要性。针对ABI的应用,分别从ABI指数评价高血压患者PAD、评价糖尿病PAD两方面做了细致阐述。通过踝肱指数与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对照,发现ABI的准确性较高,而ABI判断血管病变程度的结果中也呈现了较高敏感度与特异性,能够有效判断患者的下肢狭窄情况。在一项针对1538例2型糖尿病患者(符合WHO1999糖尿病诊断标准)进行ABI检查的研究中,ABI测定阳性者为304例,阳性率为25.6%,ABI阳性患者经下肢动脉彩超证实符合率达到98%,进一步证实ABI对于糖尿病患者PAD的预测作用。而在用药方面,ABI的判断也有很重要的意义。该报告最后也提到德国海德堡大学Karisbad—Langenteinbach医院通过使用bosoABI—system100型号的设备测量ABI指数,得出对于动脉硬化引起的下肢动脉阻塞(PAOD)是心血管系统风险评估的重要指标,可同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上海瑞金医院李燕教授对于“中心脉压与心血管事件的联系”也进行了专业的阐述,首先她对于动脉压力波的形成及与血液动力学的关系进行了细致讲解。而对于Aortic Artery(主动脉)与Brachial Artery(外周动脉),李教授进行了相关的对比试验,分别测量患者SBP、DBP、PP值,发现主动脉的收缩压与外周肱动脉的收缩压差值较大,也验证了中心动脉血压要更准确反映患者的真实血压水平。通过Australia AtcorMedical的SphygmoCor采集桡动脉波形来得到的中心动脉压在Meta—analysis分析中与CV心血管风险关系密切,在将近8000例的研究样本中,中心动脉收缩压和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率达到95%以上的相关性,同时中心动脉脉压差和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也达到95%的相关性。而同样对比外周动脉血压在反应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的相关性则远远差于中心动脉血压。

     作为Hypertension英文期刊的受邀编委之一,李燕教授在讲解中分享了她发表在该核心期刊上的相关研究,其中对于中心动脉增强指数(AIX)预测隐匿性高血压(masked hypertension)方面做了严密的对照实验,Aix对于隐匿性高血压的预测误差值小于0.008。

     总的来说,中心动脉压能够很好地预测心血管事件,同时能够减少单纯性高血压患者的风险层次,而肱动脉血压的价值则需要更多地研究证实。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内科陈晓平教授对于“中心动脉压—预测肾病进展新指标”课题进行了讲解。陈教授讲到,中心动脉血压相对于肱动脉血压来说要更能够真实反应患者的真实血压水平,在心脏杂志的相关研究中,发现人体血压存在逐渐放大的效应,即通过测量发现随着脉搏波从主动脉向外周动脉移动,脉搏波的波峰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尖锐。这样从生理方面发现,肱动脉血压永远大于中心动脉血压。

  陈教授提到,在中心动脉压的测量上面,传统的有创方法虽然能够得到很理想的数值,但是有创和费用高决定它无法在临床上普及,而通过无创的测量外周动脉进而推算出中心动脉压的方法则在目前不失为一大创举,使用SphygmoCor来采集桡动脉的波形来计算中心动脉压也得到很多论文研究的支持。

  陈教授列举了从2000年到2012年的五项不同研究机构的论文,发现中心动脉压对于预测靶器官损伤与评估治疗方法方面有重要的意义。而对于未来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预测方面,Framingham Heart Study共计做了11个临床试验,得到9个阳性结果、2个阴性结果,发现中心动脉血压对于CV事件的预测要优于肱动脉血压。最后,中心动脉血压能够代替肱动脉血压检测药物或者治疗方法的结果。

  在谈到随着动脉硬化对于肾脏微循环影响时,陈教授讲到,动脉硬化会导致肾小球动脉的自身调节能力下降,高博性的的压力会直接损伤肾脏微循环。中心血流动力学对于肾血流的影响尤为重要,同时其与肾阻力的关系也很密切。在Takenaka T 等研究提供了中心动脉压与肾脏脏损伤的临床依据,结果发现AI(反射波增强指数)越高、肌酐清除率的年下降幅度越高。而Taal MW的研究发现4—5期的肾病患者中心动脉压越高,肾病患者的死亡率越高。而一项CRIC的研究报告发现:增加PWV可以预测终末期肾病;中心血流动力学测量值可以预测终末期肾病;在众多中心血流动力学测量值中,中心动脉压(cPP)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预测价值最佳。

    本届会议专家教授不断分享交流着2015年心血管领域的新成果、新进展与新趋势,是一场丰富多彩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盛会! 而心血管领域的研究水平将随着新技术、新思路不断升高,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前景也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