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医改已进入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健全全民医保、巩固基层医改成果、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三大主攻方向。然而,公立医院改革是亟需攻克的“堡垒”,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记者了解到,各地公立医院没有“坐困愁城”,而是积极探索新机制新路径,尤其是发挥信息化对医改的科技支撑作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分级医疗体系,推动医疗机构互联互通、高效运转,满足老百姓的就医需求。从即日起,人民网将陆续推出公立医院改革系列报道,请看本期《“盛京模式”解放医院生产力》。
图为6月18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集团成立,由于其整合方式个性鲜明,被业内称为“盛京模式”。
6月18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集团成立,这个拥有8家医院的“庞然大物”,被媒体称为“超级舰队”;由于其整合方式个性鲜明,又被业内称为“盛京模式”。
不同于国内其他医疗集团的做法,该集团利用打造的信息化“云平台”,对所属8家医院实行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探索建立分级医疗体系,大医院专攻疑难杂症,小医院对付常见病、多发病。
如能所愿,可以预见,随着大批病人的回流,今日盛京医院人满为患、车水马龙的就诊场面将成为历史。
然而,盛京医院在成立集团之前,有南湖和滑翔两个院区,开放床位总数达5517张,堪称“巨无霸”,这对医院管理者而言,已是一个巨大挑战,此次又吸纳8家医院,如何破解管理难题?
“这8家医院只是第一批,将来陆续还有一些医院加入进来,管理对集团来说,不是问题。”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医院集团总院长郭启勇坦言,“云平台”是其实现轻松管理的有效抓手。
让郭启勇信心满满的“云平台”,是否能给患者带来实惠?是否被医护人员所认可?承载的管理功能又是如何体现?6月21日,记者专程前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集团,对此进行实地采访。
方便患者节省时间
22日一大早儿,记者来到医院门诊大厅,遇见来自外地的患者张力(化名),他急匆匆地穿到医院门诊大厅,直奔一台自助挂号机,拿出身份证放到扫描区,轻点屏幕,熟练地操作着,也就2分钟,他就拿着挂号单前往诊室看病。
图为2012年,盛京医院在全国首推居民“二代身份证”作“虚拟就医卡”,为病人建立实名健康 档案。
“身份证没钱了。”旁边的一位患者嘟囔着,拿出钞票放到进钞口,操作完成后,屏幕界面上显示充值成功。
身份证不仅能挂号,还具有支付功能,而且还能充值?
“这是我们医院联合银行推出的‘银医互联自助服务系统’。”该院计算机中心副主任高兴介绍,“身份证”变身“就医卡”,就是以第二代身份证为载体,在一个指定银行建立一个人账户,把现金存在这个账户上。此账户与身份证互联互通,患者就可在人工收费窗口或各楼层自助机上完成挂号、充值、交费、打印报告单、查询等诸多流程。“支付密码功能、支付指纹验证功能可确保患者的资金安全。”
医生诊室现场交费,又省去患者一次排队烦恼。记者发现,在每一位出诊医生的桌上,都有一台扫描器,医生诊断后开具电子处方,患者用身份证就可当场交费。记者亲自体验,申请做一次胸部正位片检查,医生下完医嘱,记者用身份证在诊台缴费并成功后,短信提示几乎是同时发到手机上:“请您于21日9:20到1号楼A座地下1层B区候诊,注意事项:检查完2小时候取片”。不同的检查项目设置了不同的短信提示,比如提示空腹、憋尿等。
该院门诊部主任陆春雪算了一笔账,“原来排队挂号和交费加起来的平均时间是20分钟,现在使用自助机和现场交费的平均时间为4分钟,盛京医院日均门诊量是1.2万人次,如果都能通过后者操作,每天能为患者节省的时间成本达19万余分钟。”
解放了医生和护士
在该院第一微创妇科病房2310室,记者看到,责任护士聂微手拿一个类似手机的仪器,对着患者携带的腕带进行扫描,然后又扫描药品的二维码,核对信息无误后,聂微把药品交付患者,并叮嘱服药事项。
“我拿的是PDA,上面显示医生的医嘱和患者的信息。刚才的工作是对患者用药、静脉输液和采血与医嘱进行二次核对,避免张冠李戴,确保用药安全。”聂微介绍,每天她将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和护理记录录入PDA,医生就能同步看到,及时了解患者信息,做到心中有数。
“PDA是护理信息化的载体,它把护士从繁琐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她们有更多的时间与患者沟通。”护士长夏春玲解释,比如原先录入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护士先用手画,然后再录入电脑,相当费时间,现在用PDA在患者床头“现场办公”,一次完成,准确率高。
再比如,以前所需的药品、耗材需要我和护士去领,一天至少耽搁2小时。现在我通过信息系统中提出物品需求,轻点鼠标,足不出户,医院的物流中心就会送货上门。“现在我整天都待在科里,随时解决患者的问题。通过PDA,我不仅了解每位患者的护理情况,还对护士们的工作量一目了然,为绩效考核提供了依据。”
信息化不光解放了护士,也解放了医生。80后医生王光伟认为,医院“云平台”设计的很“傻瓜”,操作非常简单,有两个特点:一是简洁,比如电子病志交接班,再也不像以前手工完成,二次输入,医生只在固定的模板上修改相关数据即可完成,效率奇高,临床大夫观察患者的时间多了,交流也多了;二是高效,危重患者CT或核磁检查后的结果,不到20分钟图像就能上传网上,我们在第一时间掌握病情信息,及时采取最佳治疗方案,挽救患者生命。
医生好不好电脑说了算
一般来讲,医务部相当于医院的“总参谋部”,负责医疗质量的控制,干预和评价,也就是说,医院管理的好坏与其关系重大。在医务部主任张晓纲的电脑上,今日“战情”尽收眼底:医院的门诊量、手术量,甚至看病人群的年龄、看何种疾病等信息。更让他得意的是,作为每个大医院看起来都头疼的病志检查,他们却能轻松搞定。“通过信息质控平台,全院每月近万本的病历可以全部检查一遍。”
记者了解到,盛京医院创建的“云平台”,把医生看病的个体行为转化为共性行为,以产品线的方式批量加工,每个环节全程监控,医院称之为“自反馈”管理。张晓纲解释,就以患者的用药来说,医生开完医嘱;护士审核分解划价;药局对药品进行审核,并分配到具体药局;物流中心送货到科室。整个过程,我们能实时看到每一步的操作记录,完成的情况,谁完成的,何时完成的。
医生好不好,科室优不优,大家说的都不算,电脑说了算。该院以电子病历为管理主体,设置51个检查项目,对没有按时按标准完成的予以扣分,年底评优以电脑的计分为准。比如说,患者一入院就与医生、科室的工作量绑定,8小时完成首次病程记录,24小时写完病志……如果未按期完成,电脑就会自动发短信给医生,并根据严重程度扣除相应分值,分值与绩效挂钩,以此方式引导医生规范医疗行为。
一年下来,有的科室扣分高达9000分,有的科室才几百分。院长郭启勇说:“信息系统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和公正的考核机制,奖惩分明,使医护人员成为信息化的受益者和推动者。以前年底评优是件麻烦事,现在简单了,分数扣的少肯定优秀,大家心服口服。”
记者调查发现,盛京医院狠下血本抓管理,仍存在一定“缺陷”。2011年11月,该院推出电子病历管理系统,设置35个检查项目,当月电脑发出缺陷短信11万条。通过持续改进,堵上漏洞,该院再增加新的项目,现在项目总数达到51个。6月份发出的缺陷短信为1.9万条。“这说明我们的管理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张晓纲说。
消除“信息孤岛”惠及百姓
资料显示,盛京医院是国内唯一一家分别通过卫生部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6级和美国HIMSS Analytics电子病历采纳模式6级评估的“双6级”医疗机构,这代表着目前信息化的最高水平。
图为盛京医院是国内唯一一家通过6级验证的医院,标志着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与国际接轨。
与其他医院的信息化相比有何不同?该院计算机中心主任全宇认为核心在于,盛京的医疗信息系统只有一个。该院把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临床停息系统(CIS)、医学影像传输(PACS)、存储与管理系统(ROS)、检验网络信息系统(LI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HOA)等系统高度集成为一个平台。“消除了信息孤岛,实现无缝衔接,所有的医疗行为都在网上晾晒,一个医嘱的完成,一根棉签的去向,都能追踪其全过程。”
“放在沈阳、辽宁来说,盛京医院是一个信息孤岛,因为无法与人对接与分享。”郭启勇说,十几年来,盛京医院逐步探索出一套管理运行机制和模式,在满足本部管理的同时,完全有能力将优良的医疗资源扩大服务范围。此次成立的医院集团,初衷是帮扶基层医院,提升其医疗管理水平,尝试建立分级医疗体系,说白了,也就想为群众做点实事。
8家医院加入集团后,老百姓眼巴前的好处有哪些?节省医疗费用,比如在大医院看病的报销比例是70%,确诊后转到基层医院继续治疗,报销比例就是80%;减轻患者负担,患者从成员医院转诊到盛京医院,当地医院的挂号、检查结果等依然有效,节省了二次挂号、重复检查的费用。对老百姓最实惠的莫过于“基层医院的收费、大专家的优质服务”。
对于此次组建医院集团的意义,辽宁省卫生厅厅长王大南说:“盛京医院的尝试,为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消除信息孤岛,推动医疗机构上下联动,不断满足群众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需求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记者调查发现,盛京医院集团下属的8家医院,大多是二级医院,从实际情况来看,与盛京医院的管理水平相差甚远,在今后的运营中,“超级舰队”成员医院之间势必会产生文化的碰撞、管理的分歧、运营的困难,还需要一系列的难题去解决,一定的时间去磨合。
(信息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