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院外SCD复苏成功率仅为1.2%~1.4%,患者生存率低于1%。即使在发达国家,SCD患者生存率也仅为5%~8%。由于SCD多发生于院外,目前缺乏有效评估手段和防治措施。
美国的SCD医疗服务体系以急救网络为平台, 在此之上建立社区大众自救互救-社区急救-中心医院标准急救三级体系,形成完整的救助系统。心肺复苏(CPR)技术推广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普遍应用有助于SCD院前抢救成功率的显著升高。
在我国,尽管大中城市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相对较完善,院外SCD复苏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仍很低。关键是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时已错过最佳抢救时机。
在专业急救人员到来之前,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基于2005年国际CPR指南的生存链理论,我们应紧扣“早期呼救、早期CPR、早期电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四个重要环节,建立以医院为中心、社区为重点的院外SCD综合防治网络,力争将院外SCD患者生存率提高到10%以上。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 院外远程生命信息监测;② 对高危人群家属进行CPR技术培训;③ 使AED进入家庭;④ 构建家庭-社区-医院-120急救中心新型医疗急救体系。其中最后一点是关键。
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建立了国内首个院前CPR调查分析网络系统。利用该系统准确调查区域性院外SCD流行病学资料、发病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建立“家庭-社区-中心医院-120急救中心”的新型医疗保健和急救体系(见上图)。
家庭——守护SCD患者的第一道防线
SCD患者的家庭成员最有可能成为第一目击者并尽早实施CPR操作,有条件者还应使用AED,争取宝贵的施救时间。
“早期除颤”是生存链的关键环节之一,AED进入家庭可能有助于实现3~5分钟内除颤。
社区医院——SCD高危人群的“保护伞”
社区医院应建立居民个人及家庭的基础健康状况及个体化医疗档案,并与医院联网。对SCD高危人群可选择启用相应的生命信息监测仪,对心电、呼吸、血压等指标进行远程实时监测,及时预警发病先兆和启动急救医疗服务。
社区医师应在急救医疗服务启动最早期赶到发病现场,指导家庭自救,并向中心医院或120急救中心反馈信息。同时定期接受中心医院或急救中心专家的培训和考核。
社区医院还应开展居民健康教育,普及家庭急救自救知识和标准化CPR技术培训,推动公众除颤计划实施。
应建立起社区医院-中心医院实时双向医疗会诊系统。
120急救中心——调兵遣将的指挥部
120急救中心负责区域内院前医疗急救的指挥调度,实施紧急救援。与家庭-社区医院-上级医院急救站联网联动,力争使专业急救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中心医院——社区医生的智囊团和坚强后盾
当SCD病例出现时,中心医院的医师应接受120急救中心调度,完成应急救援及院前急救任务,还可指挥社区医师或患者家属施救。
中心医院应负责区域内的社区医院-中心医院双向医疗会诊及社区医生的继续教育、培训、考核等。
结 语
我国城市医疗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在区域卫生规划指导下,通过合理分工和功能定位,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社区卫生服务是新世纪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及高科技手段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把120急救中心、医院急诊科、社会急救管理同社区服务有机结合,发展社区急救医学是大势所趋。
在信息时代,个人、家庭、社区、医院、急救中心已成为新型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信息链上彼此交汇的节点。
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研制成功可经各种通讯网络进行远程传输的便携式数字化生命信息监测仪。通过该系统实现对院外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高危人群的远程监测,将院外患者的生命信息实时传送至社区-医院监测中心,并与120急救系统对接,从而建立家庭-社区-中心医院-120急救中心医疗服务体系。
借助这一网络,我们能及时为患者提供诊疗和急救服务,最终达到降低院外SCD患者死亡率的目标。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